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
旗幟引領方向,思想照亮航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湖北工作,先后五次到湖北考察調研,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北代表團審議,為湖北改革發展擘畫藍圖、指引航向。湖北堅持把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做到“兩個維護”作為最高政治原則和根本政治規矩,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建成支點”實現歷史性突破、“走在前列”邁出關鍵性步伐、“譜寫新篇”取得標志性成果,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
一、用好改革“關鍵一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深刻闡述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研究的“六個重大問題”和需要把握的“五個重大關系”,發出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員令。湖北積極主動涉深水區、啃硬骨頭,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推進改革開放,推動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
積極創新制度機制。出臺全國首部全面深化改革地方性法規《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促進條例》,建立改革容錯免責機制;在全國第一個成立省級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實行重大改革項目省領導領銜制;在全國率先實施全面深化改革第三方評估機制;率先出臺《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督察實施辦法》。鼓勵基層改革創新,個體工商戶“兩證整合”、干部履職盡責等改革試點成果全國首創,國有文化資產監管深化“三效益一成效”等湖北經驗在全國推廣。
不斷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積極發揮全面深化改革在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中的關鍵作用,狠抓“完善區域發展布局”“打造重要節點和重要樞紐”等重大改革,推動疾控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科技體制改革等一批重大改革立柱架梁、成勢見效,推進財稅、投融資、農業農村、公共資源交易等領域改革,加強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出臺《湖北省優化營商環境辦法》、“黃金三十條”、“支持中小微企業降成本二十條”等一批政策舉措,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狠抓政策落實打通助企惠民、紓困解難等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全省網上政務服務主題事項數位列全國第四,多項營商環境改革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武漢市連續兩年被評為國家營商環境標桿城市。
推動內引外聯、雙向開放。全省港口、機場資源深度整合、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加快完善,花湖機場正式投入運營,與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形成航空客貨“雙樞紐”格局,進一步打開湖北“空中出海口”,打造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樞紐邁穩第一步。全省GDP總量由2012年22590.9億元上升到2021年50012.9億元,增長121.4%,由全國第九位上升到第七位,書寫了“荊”彩答卷。
二、勇擔科技自立自強使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考察湖北光谷,要求湖北充分發揮科教大省優勢,加快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開辟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湖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持續推動“三高地、兩基地”建設,不斷以自主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持續提升。加快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先進存儲、信息光電子、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智能設計與數控、現代農業產業等國家級創新中心,在鄂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到三十家。圍繞氫能、儲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學、前沿新材料等未來領域,重點建設存儲器、航天、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生物醫藥五大國家產業基地,在光通信、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產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緊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快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制造業主導、現代服務業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提升湖北在汽車制造、光通信、高端裝備、北斗及應用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全球影響力,建設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率先實行制造業產業鏈鏈長制,圍繞強鏈、延鏈、補鏈、固鏈目標,聚焦汽車、智能制造裝備、軟件和信息化服務、工業互聯網等十六條重點產業鏈,大力推動重點企業發展。積極打造全國數字產業化引領區和產業數字化先導區,建設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和算力網絡樞紐節點,推動傳統產業煥發出新活力、新興優質產業成為新引擎。
截至2021年,湖北國家創新產業集群達十家,居全國第三位;國家級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示范點三十二個、國家級大數據產業發展示范點三十個;全省數字經濟規模2.1萬億元,占GDP比重達42%。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明顯。2017年至2021年,湖北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突破萬億元,由5937.89億元增至10196.5億元,增長71.7%;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五千三百六十九家增至一萬四千五百六十家,增長171.2%;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一萬四千一百二十四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由1066億元增至2111.63億元,增長98.1%。2021年,湖北新增十二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增量全國第四,總數中部第一。
三、扛牢長江大保護責任,走出生態優先、綠色崛起新路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湖北宜昌、荊州、三峽壩區等地考察,指出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科學的發展、有序的發展,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湖北是黨的十八大后第一個生態省建設試點省份。全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扛牢生態大省政治責任,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讓美麗湖北綠色崛起成為湖北高質量發展重要底色。
守牢流域安全底線,確?!耙唤逅览m”。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率先編制實施《湖北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總體規劃》,強力推進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十大戰略性舉措,制定《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強化湖北境內長江全流域水環境保護,落實長江十年禁漁,累計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四百四十三家,取締非法碼頭一千二百一十一個,騰退長江岸線149.8公里,生態復綠八百五十六萬平方米,長江干流湖北段水質穩定在Ⅱ類水質。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近十年來河流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從84.3%上升到94.2%。
堅持“生態立省”戰略,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新模式。湖北堅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制度,認真做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實施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推動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成功創建五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累計命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十九個。全國碳排放注冊登記結算系統投入運營,截至2022年7月,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1.94億噸,累計成交額84.92億元,形成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一批綠色金融機構紛紛選擇在湖北落戶和集聚,以武漢為核心的“雙碳生態圈”正在加速形成。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實施碧水藍天凈土保衛戰。堅持做大做優綠色公共產品,打造舒適共享空間,給全省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2021年,全省十七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6.7%,受污染耕地、受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在90%以上,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2%,多次在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獲評優秀等次。建成國際重要濕地四處、國家重要濕地八處、國家濕地公園六十六個。武漢打造“濕地花城”名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82平方米,建成長達101.98公里的國內首條城區5A級景區綠道,讓良好生態成為湖北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四、堅持人民至上理念,以人民為中心推動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要求湖北“著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切實做好民生工作”。湖北深刻領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扎實開展“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實共同富裕基礎。
堅持多措并舉,推動黨建引領共商共建。構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1+1+N”政策矩陣,建立“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小區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架構,組建三百二十八個街道“大工委”和三千五百八十個城市社區“大黨委”,成立2.39萬個小區網格黨支部、9.19萬個樓棟黨小組,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發動群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堅持脫貧攻堅暖民心,筑牢民生保障底線。以“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為總要求,以生態扶貧反哺山區貧困群眾,以教育扶貧提升貧困戶就業技能,以政策扶貧保障無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把革命老區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累計安排各類資金八千八百多億元。大別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四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三十七個貧困縣、四千八百二十一個貧困村、五百八十一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荊楚大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省連續八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5%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2022年上半年達一萬六千一百三十一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
堅持鄉村振興謀發展,多種模式促進農民富足富裕。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嚴格落實“四個不摘”,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糧食產量連續九年穩定在五百億斤以上,重點農業產業鏈不斷壯大。出臺全國首部促進鄉村振興的綜合性地方性法規《湖北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推進鄉村振興“二十一條措施”落細落實,探索形成“黨建引領多元產業”“黨支部+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類型鄉村振興模式,譜寫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湖北篇章。
五、奮力奪取“雙勝利”,努力打造“湖北樣板”
面對突如其來的世紀疫情,習近平總書記心系荊楚大地、統籌戰疫全局,親自指揮、親自部署,親臨湖北指導疫情防控。2022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肯定湖北武漢的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強調完善社區常態化防控措施,提高科學防控、精準防控水平。湖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落實黨中央“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明確要求,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打造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湖北樣板”。
全力打贏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湖北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定扛起主戰場責任,牢牢守住全國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線,付出巨大犧牲,九天建成武漢火神山醫院,十二天建成武漢雷神山醫院,一個月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兩個月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三個月左右時間取得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決定性成果,為全國抗疫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作出重要貢獻,生動詮釋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堅持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實施總投資2.3萬億元的疫后經濟社會重振補短板強功能“十大工程”,不斷深化醫防協同、平戰結合的疾控體系改革,加快推進以強化基層為重點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斷夯實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基礎。
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切實做到早發現、快處置、主動防,完善常態化科學精準防控機制和局部應急處置機制,堅決守住不出現疫情規模性反彈的底線。把政府主導和群眾主體結合起來,壓實“四方責任”,筑牢群防群控防線。堅持系統觀念,用好統籌方法,不斷完善疫情防控工作機制,建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長效機制,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湖北經濟持續向上向好,2022年一季度增長6.7%,上半年湖北經濟增速達4.5%,為全國穩住經濟大盤作出貢獻。
回顧十年改革發展歷程,有許多經驗值得總結:必須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一絲不茍將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必須始終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更好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雙重優勢,提升省域治理效能,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新的貢獻;必須更加積極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全局,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努力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承擔更大責任、實現更大作為、交出更加精彩的答卷。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湖北的生動實踐”課題組,原載于“學習強國”學習平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